合理确定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目标,是《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树立起具体而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凝聚全省各方共识、汇聚全省各方力量,把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任务落到实处的作用。
申报建设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对我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目标,也是任务;既是要求,也是抓手;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正如省委谢伏瞻书记在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仪式上讲的,扛过来的是一块牌子,也扛回来一份责任。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情况也是这样,我们是要向国家交卷的,2018年进行中期评估,2020年进行验收,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基于上述考虑,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相关要求,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出发,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着手,配合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着眼于确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我省《实施方案》中确定了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目标,由4个方面构成:
1.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显著性提高
主要内容为:知识产权产出重要指标和综合指标居于全国前列。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0件,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年增长率超过30%。商标注册总量达到45万件,河南省著名商标达到4000件,拥有一批优良植物新品种,国家地理标志、版权拥有量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在知识产权创造目标中,有个最难完成的核心指标——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这是一个重要指标,是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以此衡量一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同时它是以每年的申请量、授权量为基础的,这些数据都是实时公布、谁都可以查到,是一点水分也掺不了的。因此,着力完成这一目标,大力提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强省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省提出该指标2018年要达到6件,2020年要达到10件。如何看待这个指标,这个目标高不高?第一,这个目标说起来也不算高。2015年全国的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达到了6.3件,作为一个试点省,晚3年到2018年才达到这个水平,这个要求不高;第二,这个目标其实也不低。截至2016年8月底,我省该指标仅达到2.33件,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省在未来2-3年的时间里,要有三、四万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而且还要尽力维持原有的17800件发明专利,尤其是高校的发明专利,因为一些人评完职称后,就不再交维持费了。第三,这个目标能不能完成呢?其实制定这个目标是经过了测算,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经过对比测算,我省还有很多潜力可挖。比如:与安徽省相比,安徽省2015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了12万件,而该省2015年GDP只有2.2万亿左右,只是我省的2/3。在专利申请量方面,安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我省规模以上企业申请专利超过10件的只有3000多家,仅占总数的7.8%;在省科技厅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了2万多家,其中有专利行为的只有3300家,占比不足10%;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产出只占我省专利总量不足20%,100多所高校,2015年专利申请10件以上的仅有40所。以上这三个方面,都是可以挖掘、发动的对象。
2.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根本性增强
主要内容为:建成知识产权高效运用转化体系,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产值占比大幅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幅提高。建成全国中部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设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专利许可合同等专利运用指标超过全国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平均水平,年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超过25亿元,建设36个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培育25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100家知识产权强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出口占比大幅度增加。
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的最主要目的,是要促进知识产权成果的有效运用,只有知识产权有效运用,才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目前我国我省知识产权的实施率还比较低,统计表明,我国高校授权专利实施率不足三成。因此,建设知识产权高效运用转化体系,是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省知识产权运用获得可喜的进展。2014年,我省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重点推广省,专利质押融资总额达20亿元,年均增长328%,惠及企业99家;2015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试点省,获5000万元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专项支持;36项专利获批中国专利奖;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超过200家,获批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和品牌培育单位5家、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创建机构3家;专利许可备案量551项,许可金额达1.93亿元,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未来我省的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要把知识产权运用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在知识产权运用目标中,围绕建设知识产权高效运用转化体系,目标包含了三方面内容:第一,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的发展,高标准建设包括专利转让、许可、入股、质押等功能的中部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第二,设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规模不少于2.5亿元。第三,建设知识产权成果的承接平台,到2020年,建设36个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培育25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100家知识产权强企。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的总体目标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全国平均水平。
3.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全面优化
主要内容为: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相结合、行政调解与社会调解相结合、诚信引导与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推进知识产权执法队伍建设,建设知识产权执法强局,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构建全省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网络,实现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点全覆盖。
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制度的核心内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是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和动力,保护企业的竞争力与社会的创造力,保护民族竞争力;二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形成了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两条途径“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保护模式。全国29个省(区、市)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服务热线,27个省(区、市)和18个较大的市出台了地方专利法规,从立法层面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我省在“十二五”期间知识产权局系统出动执法人员3715人次,检查商品30万件,处理专利侵权假冒案件3977件,是“十一五”时期的4.5倍;设立32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和工作站;14个维权援助中心开通“12330”公益服务热线;建立了省内10市执法协作机制、晋冀鲁豫4省11市跨地区协作机制和华中地区专利执法协作调度中心;建成全国第九巡回审理庭;成立全国唯一一家知识产权社会法庭,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持续提升。
我国我省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上成绩斐然,但知识产权侵权仍然呈现易发多发态势,且随着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侵权行为呈现出链条化、网络化、复杂化的新特点。知识产权侵权多发伤害创新创业热情,企业反映强烈。需要进一步优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的互补与衔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
在知识产权保护目标中,我省以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71号文)为指导,提出建立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推进全省的执法队伍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市开展执法强局建设,同时运用好维权援助这一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实现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网点全覆盖。
4.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实质性突破
主要内容为:以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机制改革为核心,以严格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以放开和搞活市场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政策。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科学规范、职责清晰、管理统一、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推动在有条件的区域整合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建设9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是伴随改革开放要求,分领域各自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07年12月,河南省政府成立知识产权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省长任组长,成员单位涉及32个省直部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成员单位全体会议,研究部署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和深入实施的有力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现有体制机制降低了行政效能,增加了企业和社会成本,制约了执法保护水平,也放大了国际压力,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改革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在知识产权综合领域改革目标中,《实施方案》提出了三项内容:一是不断完善地方性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二是根据国务院71号文,设立了进行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这一重点目标,提出要按照国家顶层设计和部署,推进知识产权管理由多头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建设9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在这些城市率先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作者:河南省委政研室副巡视员 白廷斌)(来源:河南省知识产权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