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授权发明专利92.1万件,同比增长15.3%。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4个,首次跃居全球第一。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稳中提质,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强保护激励创新
创新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认为,知识产权与创新的落地直接相关,关系最为紧密。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就是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我国核准注册商标438.3万件,登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1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642.8万件和249.5万件,同比分别增长42.3%和36.0%。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离不开我国在审查授权、依法保护、成果转化、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介绍,合肥加大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原始创新成果的保护,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向应用场景。天津滨海新区积极服务国家超算中心、海河实验室等战略科技主体,用“订单+专家”的精准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杭州设立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开展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改革。
据介绍,截至目前,首批10家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第二批15家完成遴选。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总数达112家。2023年查办专利商标违法案件4.4万件,办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案件6.8万件。保护工作在激励创新的同时,为知识产权变成真金白银提供了稳定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为企业“走出去”护航
知识产权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采取有力措施,帮助我国企业维护海外知识产权合法权益。
据悉,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中国贸促会设立了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并在27个省(区、市)布局建设了43家地方分中心,在贸易往来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工作指导站,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的海外维权指导服务。仅2023年就指导企业1706家,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68.9亿元,帮助企业降低维权成本3.9亿元。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加强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收集和供给,利用“智南针”网络平台定期发布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规定和风险预警信息,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有关情况。
“知识产权为京东智慧物流的出海保驾护航。目前京东的智能仓储机器人及系统已在波兰、德国、荷兰、美国等多个国家落地部署。”京东集团副总裁、法律合规与知识产权部负责人胡焕刚说,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让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助企业行稳致远。
“不做中国的汉堡包,要做世界的肉夹馍”是潼关肉夹馍走向世界的宣言。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委书记于娟侠告诉记者,潼关肉夹馍现已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并积极注册海外商标。目前潼关肉夹馍有13家企业33条生产线,开店超过1万家,遍布17个国家和地区。
专利转化成效凸显
2023年,我国专利转化运用效益凸显,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总额达8539.9亿元,同比增长75.4%。著作权质押担保金额达98.6亿元,同比增长80.8%。通过专利开放许可试点,达成许可1.7万项。2023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50%,连续5年保持增长。
转化效果好不好,专利质量是关键。《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从加强政策激励和提升专利质量两方面发力,做好专利转化运用工作。要通过建立工作闭环,形成反馈机制,不断根据后端专利转化的效果,改进前端的专利申请和审查政策,持续夯实专利转化的质量基础。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进一步提高专利质量,要突出专利产业化导向,推动加快实施以产业化前景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严把专利审查授权关,持续完善审查质量保障体系和业务指导体系,强化内外部的质量评价,加强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专利审查中的应用,提升专利审查工作能力;加大对专利代理机构和代理师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专利代理机构和专家型人才,从供给端加强代理能力建设,将更多好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具备产业化前景的高价值专利。(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银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