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联合印发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等省市启动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我省先试先行,在2024年就正式发布了《关于建设知识产权金融生态试验区的通知》,明确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旨在打通知识产权转化通道,激发创新活力,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动能。
试点建设聚焦四大核心任务
根据通知,河南将围绕“政银投保担企服”协同机制,重点推进四大任务:一是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完善评估、登记、流转、处置全链条服务;二是推广智能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系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内部评估试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建立风险处置机制,依托资产管理公司和运营平台构建风险补偿资金池,明确各方风险分担比例;四是探索知识产权银行等创新业态,打造多元化金融服务生态。
构建“三位一体”保障体系
为确保试点成效,河南强化组织、资金和人才支撑:成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联合金融机构、服务平台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设立专项事业经费,对成效突出的试验区给予奖补;同时建立人才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培养专业服务团队,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
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创新主体
试点期间,河南将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目标实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覆盖80%以上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在2024年,我省已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完成一批申报工作,下一步将选取部分优秀申报单位全面推进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着力破解质押登记、评估、处置等“老大难”问题,真正让知识产权“落地成金”,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激发知识产权“变现”活力
此次试点是河南深化知识产权与金融融合的重要举措,通过破解质押融资“评估难、处置难、融资难”等堵点,推动知识产权从“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随着试点工作推进,河南将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强化政策集成和信贷支持,打造知识产权多元化金融服务“高地”,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国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建设贡献“河南经验”。(知识产权促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