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对于在科技创新及成果应用中的侵犯专利、商业秘密等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坚决予以严惩,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切实破解‘谁研发、谁投入、谁先死’的怪圈。说白了,就是要让创新的人‘吃肉’,抄袭的人‘挨打’,大家才愿意真金白银砸研发。”扎根生产一线多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四联集团重庆川仪调节阀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川仪)首席技师刘平对“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有很多实实在在的感受。
在重庆川仪,刘平主要从事车工、数控加工等工作,他带领团队多次攻克火箭零部件制作难题,助力“神舟”升空;成功解决超低温液氢系列阀门难题,获得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15件。“重庆川仪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到生产销售收入的近7%,这些投入产出如果不能获得充分的保护,会对创新积极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刘平说。
在对重庆科技型企业的走访调研中,刘平发现,中小企业在知识产权维权中往往面临着举证难、成本高、周期长的问题,维护创新成果的士气难免受打击。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对此施行了很多创新做法,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让刘平很受鼓舞。
“譬如,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全面构建‘技术调查官+技术咨询+技术鉴定+专家辅助+专家陪审’的‘五位一体’技术事实查明机制,为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撑;积极会同四川法院开展司法协作,助力区域创新水平活力提升……”刘平表示,“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
“我也期待看到,重庆法院进一步加强全国范围内的司法协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带来更多‘重庆启示’。同时希望全社会持续扩大知识产权普法宣传力度,让更多企业、群众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规则,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刘平说。(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记者 李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