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位置: 首页  / 首页信息  / 媒体聚焦 / 知识产权“向新”赋能 中国经济“热力”升腾
知识产权“向新”赋能 中国经济“热力”升腾
 发布时间: 2025-03-28   浏览: 124

去年我国经济增长5%——

增长5%!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继续担当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5%,经济总量首次站上130万亿元新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5.0%的稳健增长,彰显了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中的强大韧性。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党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作强有力支撑,也展现出知识产权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其战略价值和制度效能日益凸显。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知识产权已从单纯的法律保护工具演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力量,赋予经济增长以高韧性、强驱动、可持续的制度性保障。”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马一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知识产权何以发挥如此重要作用?在马一德看来,知识产权的深层价值在于重塑创新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保障创新收益,引导创新要素向最具潜力的领域集聚。从产业维度看,知识产权深刻重构着产业发展路径。2023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04%,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从要素驱动向着创新驱动加速转型。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新科技力量的快速崛起,更有力证明了知识产权正在前沿创新领域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打通从“科技新”到“企业强”再到“产业兴”的发展通道,成为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引擎。

知识产权金融是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直观体现之一。“知识产权金融通过将无形资产转化为可流通、可交易的金融资产,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加速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是连接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的关键纽带,也正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革深圳市委会主委何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我国打出“政策引导、服务支持、多方合力”的“组合拳”,各地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证券化、保险产品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助力更多无形资产通过金融工具转化为“流动的资本”,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提质、增量、扩面。“尤其是近期发布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印证了知识产权金融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拉动消费需求、保障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迫切需求。伴随着一系列细化举措的落地实施,必将有更多‘知产’转化为‘资产’,为经济增长注入‘高新’动力。”何杰表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0%左右,折射出今年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代表着动能和机遇,也对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在激励科技创新、保护创新成果和助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动能和机遇来自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关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关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制度基础。”马一德建议,我国应继续以塑造完善的知识产权生态系统为核心推进制度创新,在政府层面,不断优化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融资工具;在企业层面,完善高价值专利布局以及全链条管理体系;在高校层面,破解专利产业化率不足的难题,建立产业化评估前置机制,打通“基础研究—专利培育—产业转化”的链条,进一步以知识产权工作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记者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