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位置: 首页  / 2017知识产权宣传周  / 活动要闻  / 知识产权报:专利打造美好生活
知识产权报:专利打造美好生活
来源: 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7-04-12   浏览: 5750

【编者按】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近年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可穿戴、社交软件等突破性创新成果的出现,更是给生活带来了无限精彩。而在这些“精彩”背后,创新主体的专利布局也悄然展开,甚至有不少专利战上演。本版挑选了近年来出现的对人类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创新成果及其背后的专利情况进行介绍,以飨读者。

  人工智能  超强大脑 智慧惊人

  2017年初,名为“Master”的神秘围棋选手迎战包括中国围棋名将聂卫平、韩国围棋冠军朴廷桓在内的中韩顶尖高手,连胜60场。就在社会公众纷纷猜测“Master”究竟为何方神圣时,其主动宣布自己就是谷歌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升级版。

  据了解,“人工智能”概念最早由约翰?麦卡锡于1955年在美国达特茅斯电脑大会上提出。人工智能试图探寻人类智能的本质并研发出具有类人类智能水平的核心技术和机器系统,如机器人、语言交互、图像识别等。

  在此后60多年发展历程中,人工智能领域开始兴起以棋类博弈的方式,比拼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究竟谁更杰出。1997年IBM研发的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2016年谷歌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高手李世石,使得人工智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据了解,通过人机大战名声大噪的阿尔法狗,获胜的秘诀就在于,其可以利用策略网络和值网络分析局势,判断每种下子策略的优劣,同时依靠强大的学习能力,通过强化学习策略进行自我对弈来提高围棋水平。

  事实上,阿尔法狗只是人工智能的冰山一角,人工智能的真正潜力在于各类现实应用,例如,曾因为参加美国老牌智力问答节目打败2位人类冠军而名声大噪的IBM人工智能程序沃森,可以运用认知计算能力,从病人病例和研究资料库中寻找资料,帮助医护人员找到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IBM已与美国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合作,由沃森辅助部分医生诊断乳腺癌、肺癌和直肠癌。除此之外,在聊天机器人、智能翻译、搜索引擎,甚至无人驾驶等方面,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

  如今,人工智能在全球方兴未艾,全球知名企业已经纷纷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在前沿科技的商业化“落地”与场景应用中越走越深。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近20年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量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而近3年专利申请量更有较大幅度提升,反映出人工智能技术逐步迈入高速发展时期。未来,人工智能将给人类生活带来更多改变。

  智能可穿戴  神奇便利 魅力无限

  2017年央视春节晚会的舞台上,科技感十足的舞蹈节目《清风》让全国观众大饱眼福。160多位舞者灵巧地操控手中变化多端的水晶球翩翩起舞,将古典艺术与现代科技惊艳结合,实现这一舞台效果的秘诀就是舞者佩戴的智能手套。而智能手套,只是近年来火热发展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的一种。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其通过把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嵌入设备中,实现手势和眼动操作等多种交互方式。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就已开始进行相关研究,但直到2012年谷歌推出Google Glass智能眼镜,智能可穿戴才走入大众生活。

  输入一句语音指令就能呼叫联系人、发送短信、查看当天路况,眨眨眼就能拍摄眼前的画面,甚至通过手势动作玩一些虚拟小游戏……这些在科幻电影里的情节,通过智能眼镜都能实现,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调整和进步,相关功能逐步完善,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如今,智能可穿戴设备已覆盖了医疗健康、户外运动、影音娱乐、信息提醒、定位导航等诸多领域,出现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贴片、健康感知服装等丰富多样的产品,谷歌、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国内外公司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值得关注的是,与竞争激烈的市场相一致,企业间的专利之争同样激烈。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我国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已达3000余件,已成为国内外相关设备厂商进行专利布局的重要市场。另有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5年5月,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申请人共提交了4.1万余件美国专利申请。2014年,微软斥资1.5亿美元从美国Osterhout设计集团收购了一批与智能可穿戴设备有关的专利等资产,显示了其对智能可穿戴市场的雄心。有业内人士提醒,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火热发展的背后,相关企业要时刻警惕该领域可能爆发的专利战。 

  虚拟现实  亦真亦幻 乐趣无穷

  王菲的“幻乐一场”演唱会、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2017年央视春节晚会……统观2016年的演出市场和各大卫视节目,VR(虚拟现实)技术似乎成为“标配”。除此之外,NBA、奥运会、欧洲杯等赛事直播都纷纷引入了该技术。可以说,VR正在拉近观众与屏幕另一端的距离。

  据了解,VR技术是通过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通过三维世界的模拟产生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三维虚拟环境,让参与者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VR理论逐渐发展成熟,并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

  目前,VR技术正在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广泛覆盖游戏、娱乐、教学、销售和购物等领域。例如,视觉学习平台Lifeliqe与HTC共同推出的体验式教学项目“Lifeliqe VR博物馆”,用户戴上VR眼镜后可以在深海中进入到鲨鱼的身体,甚至可以穿越到侏罗纪时期近距离观察恐龙等。2016年,淘宝推出了“Buy+”这一全新的购物方式,利用VR技术100%还原真实场景,身在广州的用户只要戴上VR眼镜,就可以模拟在纽约的第五大道、英国复古集市等进行购物。甚至在医疗领域,VR技术也正在发挥巨大作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通过VR训练及脑部控制机器人技术,一些因脊髓损伤而长久瘫痪的患者能在移动和感知上取得突破。

  此外,该技术也日益成为投资人的新宠,如Facebook花费20亿美元收购VR/AR行业的先行者Oculus,迅雷领投虚拟现实企业大朋VR,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企业也相继加入VR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微软、索尼、三星、高通、诺基亚等巨头企业也聚焦于此。目前,该领域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该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已近7万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虚拟对象、图像处理、现实技术等方面;在该领域涉及国内诉讼的专利已达到20余件,主要涉及追踪、系统应用、硬件等方面。未来,VR领域的专利竞争很可能更加激烈。

  社交软件  跨越世界 连接你我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软件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手机应用,如果每款手机上只能搭载一类APP,很可能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社交软件。互联网时代,以微信、QQ、Facebook、Twitter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一种生活工具。

  21世纪初,LinkedIn、Myspace 以及Facebook相继成立,并很快受到推崇,短时间内便拥有了大量用户。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的社交软件应运而生,目前,全球主流的社交软件有Facebook、Twitter等。创立于2004年的Facebook可谓全球社交应用老大。从2008年以来,Facebook每年的用户增长量都以亿计,并于2012年成功上市。

  在国内市场上,微信、微博、QQ等是当之无愧的社交热门应用。其中,微信是腾讯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由“微信之父”张小龙带领团队研发打造。微信支持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此外还具有支付功能。该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追捧,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覆盖中国94%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 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万个。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发展时间不长,但这些社交巨头企业一直在加快专利储备的步伐。以Facebook为例,从2007年开始至今,其就通过提交专利申请和并购的形式拥有了丰富的专利储备,目前,Facebook在美国拥有的专利数量高达6580件。腾讯的专利布局工作始于2001年,并且以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腾讯公司专利申请为9540件,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名列前茅。

  2016年,在腾讯加快“走出去”的过程中,美国Uniloc公司以腾讯微信视频、语音群聊功能涉嫌专利侵权为由将其诉至美国法院。此前,该公司还以专利侵权为由向另一社交软件WhatsApp提起诉讼。由此,社交软件领域的专利之争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分析人士认为,社交软件领域的全球专利之战将不可避免,相关企业还需提早做好专利布局,构建专利“防火墙”。(知识产权报 胡姝阳 刘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