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我省知识产权系统专家、教授、学者等纷纷发挥专业优势,为抗击疫情建言献策,体现出了知识产权人的情怀与担当。河南科技报发布知识产权专版,刊发部分知识产权专家的署名文章。内容如下:
用创新和实干来应对疫情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武汉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以及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2月3日,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如何应对这场“大考”,用什么向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就成为当务之急。要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交出疫情大考的优异答卷,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释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治理效能。
作为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全国一盘棋”,才能更好地“排兵布阵”,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高效有序战胜疫情。如果把抗击疫情比作一场战争的话,今天的抗击疫情战争就是科技战。通讯、大数据、检测设备、治疗药品、后勤服务、指挥系统等等,无一不是现代科技在发挥作用,而这些高科技的背后全都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应用、推广和保护,所以,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知识产权人虽然不能像医生一样战斗在最前沿,但在大后方我们也同样要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为抗击疫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做好战胜疫情的技术后盾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决策部署,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减少人员聚集,阻断疫情传播, 2月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建议当事人尽量使用互联网在线方式办理专利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业务;2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对疫情防控期间商标受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建议优先通过商标网上服务系统办理相关业务;可邮寄递交的纸质文件尽可能采取邮寄方式;建议尽可能减少到各地窗口办理业务。2月7号,由中国专利信息中心携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下称审协北京中心)共同开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疫专利信息共享平台”,由资深专利审查员筛选出近万篇中文和外文专利文献,并将各技术领域专利信息依据技术相关度和专利重要性进行排序,该数据库无需注册登录和检索,依据分类导航打开页面即可直接查阅;2月8号,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抗击新冠病毒肺炎专利情报专题数据库上线,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
针对我省防疫工作的紧迫性,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对当前的知识产权工作作出如下建议:
第一,利用网络数据库对疫情相关企业进行专利导航。借助于知识产权数据库资源优势,结合各地知识产权局系统对辖区内企业经营范围的上报情况,对涉及防疫医疗、废弃物废水处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在疫情防控时期迫切需要的技术进行专利导航梳理。针对我省相关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技术发展进行定位,指引相关企业制定战略性技术发展规划,引领企业发展方向,为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建设添砖加瓦。
第二,出台相关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度过难关,或者帮助相关企业快速发展。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的经济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部分已经举步维艰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口。疫情防控时期,中小微企业全面开工还在等待时日,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建议我省拟定出台相关举措,支持中小微企业度过难关,指导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比如,在金融服务方面,可以加大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力度,积极推进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同时,各地知识产权管理服务部门主动与辖区内中小企业沟通,深入了解企业困难,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鼓励引导中小微企业将自己的专利权、商标权进行质押,以此缓解中小微企业压力,帮助企业克服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打通企业应对疫情的资金通道。
第三,加快设立疫情相关专利申请的便捷渠道,对疫情相关专利的申报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党中央相关会议精神,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支持与配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防治工作,全力保障疫情防治相关专利申请主体的需求,在疫情防控期间,可为疫情防治相关专利的申请主体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渠道,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快速维权渠道获得相应维权服务,向企业提供全面的专利信息服务,保障各项业务有效运转。
在疫情防控期间,建议缩短疫情相关专利受理时限,加快申请流程。疫情防治相关专利申请主体提交专利申请预审的,及时给予出具受理或不受理通知书,对不受理的将视情况给予相关修改建议或完善建议。同时,加快疫情相关专利预审速度。疫情防治相关专利申请主体提交的专利申请预审符合受理条件的,给予快速出具预审结论。适应疫情防控特殊情况,推行电子审查,推行线上业务咨询和办理。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申请文件的交互,与申请人配合共同做好专利快速预审申请文件的修改工作,为申请主体提供便捷、优质的专业服务。
二、现身说法,创新知识产权宣传、教学工作
疫情期间,高科技在抗疫过程当中的作用愈益彰显,与此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也逐渐付出水面,一个时期以来,药物的专利权申报、中药配方的保护、商业秘密的合同法保护、专利权的强制许可等问题也急需进行专业澄清解释和宣传。河南科技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专业教师,以此为契机,一方面将这些问题进行罗列、归纳和梳理,通过网络布置给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和研究,一方面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普法宣传,为社会提供法律咨询。
同时,在教学安排上,为了确保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河南科技大学对本科教学进行了调整,从传统的面授课程转为网络授课,在原定开学日期2月17号开始本科理论课教学。作为豫西地区网络中心,河南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给全校师生搭建引入诸多互联网授课平台。
学校目前拟先对第1-4 周全部理论课程实施互联网教学,知识产权学院充分利用专业教师们多媒体上课的经验,加紧线下转线上,学习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雨课堂、学习通、企业微信等网络授课平台的使用办法,将采用即时通讯授课讲解、“PPT+语音”或直播等互联网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对理论课程进行在线学习。目前教务处在各授课平台上已经对各位老师的身份及本学期所教授课程匹配,学生管理部门也已经通知学生加入各自班级。
在教学内容上,专业老师们正在根据最近发生的事例,加紧充实各自的上课教案,武汉病毒研究院申请“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用途”申报我国发明专利报道后,知识产权专业老师们热烈讨论其能用于专利法教学的知识点,涵盖了专利种类,专利三性,优先权日,专利许可等诸多内容;“肺炎一号方”也给教学提供了商业秘密保护的生动案例。加之疫情持续期间, “新冠肺炎同程查询工具”、 “新冠肺炎检测分析平台”等平台的上线使用,以及5G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疫情防控和远程医疗上大显身手,各类远程办公和教育软件的盛行,智慧城市、医疗、通信、运输等方面的创新和知识产权增多,让大家看到了科技的力量,也将极大鼓舞学生们对知识产权的学习热情。
“大敌”当前,社会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参与者,只要我们全国上下一盘棋,齐心协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献一份情,所有的困难都将很快灰飞烟灭。
(作者简介:杨连专 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李静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主任、副教授)
疫情之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作为2020年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各行各业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知识产权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办公、云教育等新技术的运用为疫情防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比如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所急需的医药和医用品相关的知识产权的授权实施,中医药研发的知识产权授权及保护,以《囧妈》为代表的电影“网络放映”的版权保护,知识产权服务业提供高效、规范、精准的相关服务等。
面对疫情的新问题、新挑战,作为长期从事知识产权专业教学研究的高校教师,自然要思考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何能够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问题。针对疫情过后社会对知识产权需求的变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将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针对性地更新和调整知识产权教学工作的体系结构,培养一大批有理论、懂业务、通专业、擅实务、会管理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为应对与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提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在本科各专业开设知识产权通识课程,培养多元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
疫情过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需求将会随着人们对健康、医疗、养老、交运、通信等行业的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加大投资而增加,从研发、转化到上市各阶段涉及到商业秘密、专利、商标、版权、大数据等都与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有关。
在医疗卫生领域,这次疫情防控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最为集中。其一,新冠肺炎治疗药品、疫苗的研究开发需要从现有医药专利信息中寻找灵感,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疫情期间牵头建立了若干专利信息共享平台,而对医药专利信息的检索和筛选则需要掌握医药知识的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其二,新药品、疫苗的研究成果从申请专利到市场化需要较长的时间,但病患危在旦夕的生命健康却无法等待。疫情期间对口罩、防护服等医护用品产生了大量需求,相关产品生产销售的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知识产权许可和转让等。因此,医药、医护用品专利商标的授权、实施如何在疫情时期建立简易便捷的法律程序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这需要知识产权人才的智慧和经验。
在经济领域,这次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长期停产、停工以及销售渠道的中断使其面临现金流枯竭的风险。对于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权利质权、资产证券化、信托等手段运用知识产权融资成了中小企业的“救命稻草”。知识产权金融化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产权质押、保险方兴未艾,知识产权证券化又开始蓬勃发展,这将为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提供一条出路。当然,这其中诸多知识产权问题和难点尚需大量理论和实务人才做出研究和探索。
长期以来,知识产权在高等院校仅仅是法学专业的一门课程,尽管目前全国已经有近80所院校开设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但大多都属于法学院的知识产权专业,是法学专业中的一个专业,局限于知识产权法学人才的培养,无法延及到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金融、知识产权医疗保险等领域,同时其他各本科专业受本专业培养计划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局限,大多都无法将知识产权课程做为通识课程开设,这种状况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各领域对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需求。但这次疫情防控促使云教育、云课堂迅速普及,建设开放型的知识学科系统,解决知识产权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的条件也已经具备。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将知识产权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通识课程,列入本科培养计划,为高等院校快速培养社会和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政策依据和支撑。
二、加强新科技领域的知识产权研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高等学校科研与教学向来都是相互促进的,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知识产权科学研究不仅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提供理论依据,也是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知识产权保护近两年来一直是知识产权学科的研究热点,除此之外,这次疫情为知识产权学科还带来了众多崭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在版权领域,《囧妈》从院线撤档并转为网络播出引发较大热议。“电影网络端播出”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但由此产生的电影版权运营争议尚待专业化诠释和探讨。云办公和云课堂解决了居家网上办公和居家网上上课,涉及到的教师版权保护问题。在专利领域,疫情防控工作引入了大量新技术、新软件,人工智能、5G技术加快病毒检测和疫苗研发,“通信大数据行程卡”解决入境人员瞒报问题,伴随这些新技术使用而来的是大量专利权的授权与实施。如何有效管理和保护新科技背后的专利权也成为热点和难点。在商标领域,疫情期间“新冠”“火神山”“李文亮”这些热词成为了商标抢注的“宠儿”,虽然商标抢注行为屡见不鲜,《商标法》对商标抢注也专门做了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也专门发布了《规范商标注册申请行为若干规定》,但特定时期特定词汇的商标抢注问题目前仍缺少清晰的阐述,商标注册领域的“不良影响”或“公共利益”如何合理界定问题,也是有待深入研究。在诉讼领域,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和知识产权违法案件的处置,直接影响到疫情防控的进展,相关部门突破空间局限,创新采取线上审理模式,但能否优先审理、简化程序以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是否符合“程序正义”理念等,也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值得研究的课题。
这些问题及争议,都是知识产权领域科学研究无法回避的挑战。如何引导、鼓励和支持各高校相关知识产权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致力于上述各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成为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该考虑和重视的问题。相关部门和高校可以通过课题招标和征文比赛等方式积极引导教师和研究生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将其作为今后一段时间知识产权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
三、助力“走出去”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人才国际化水平
这次疫情的全球性爆发和扩散,再一次以这种人类难以接受的残酷方式向世人证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一个虚构的概念,而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基于各国之间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地位,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制约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和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关键因素。
在目前全球性疫情危机的背景下,培养更多可以提供涉外知识产权服务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紧迫性。我国在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医用物资、医疗设备、疫苗药品、疫情防控经验援助等过程中涉及相关知识产权的出口问题,疫情结束后国家“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能够为全球经济恢复提供“中国力量”,这也需要具有跨国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保护的专业人才。
疫情之后,各国之间的科技竞争归根到底仍然是教育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提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和“一带一路”、企业“走出去”等战略,加大国际化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度,研究我国驻国际组织、主要国家和地区外交机构中涉知识产权事务的人力配备,加强国内外知识产权人才的双向交流和培训,增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实务能力,发挥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在技术进出口、海外诉讼、资源引进和国际谈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涉外知识产权人才不仅应具有国际视野,通晓知识产权法理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还应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具体细节,具有良好的知识产权外交谈判能力与商务沟通技巧。
目前我国涉外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缺口较大,各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不足。对此,应当尽可能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以多语种教学为起点,创新教学体系,实现知识产权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应用化。其一,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探索联合办学与定制化培养模式。其二,开设国际上涉及知识产权条约、指南、规范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拓展国际化视野。其三,汇集跨国企业、涉外知识产权事务所的优质资源,建立接触国际知识产权业务的实习渠道。
总而言之,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战争又一次证明了“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现如今,虽然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初步胜利,但全球疫情爆发对知识产权领域产生的连锁反应和后续影响才刚刚开始。面对疫情带给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带来的若干挑战和机遇,探索和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不仅是相关部门和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知识产权专业教学研究人员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人心齐,泰山移”,疫情阻击战的初步胜利,让我们更加相信: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作者简介:张德芬 郑州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教授,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河南)基地副主任;杜勇贤 郑州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2018级民商法硕士研究生)
助力中小科技企业摆脱疫情困境 推动我省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实施
特别提示: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堪忧,进而影响到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工作。疫情防控时期,虽然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但科技型中小企业依然亟需解决政策信息消化及应用能力弱、科技人才及成果短缺、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及维权不便捷的问题。高校应发挥专家智库作用,助力企业对扶持政策的理解与应用;利用人才和科研成果优势,弥补企业的不足和短缺;利用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优势,强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及维权保护。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出疫情阴霾,进而助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具有科技密集型的特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多的知识产权,可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更应重点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近期,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少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令人堪忧,而科技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据媒体报道,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的经济效应逐渐显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朱武祥则断言,85%的中小企业撑不过3个月。
为了应对疫情、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近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保持金融服务的连续性和便利性,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给予系列针对性强、力度较大的税收优惠政策。面对疫情,我省也出台了相应的企业扶持政策。有了政府在金融财税方面的政策支持,相信中小企业一定能够渡过难关。除了需要金融财税方面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因其科技密集型的特征,当前还亟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策信息消化及应用能力不强。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获取虽然比以往更容易、迅速、便捷,但海量的信息也使有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更加困难。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相对较多,再加上在这次疫情中国家层面及各级政府出台的税收、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可谓是数量众多,信息量大。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政策把握相对滞后,且缺少深度研究与分析。这种情况下,能否及时有效利用这些政策就是个问题。
二是高端科技人才及成果短缺。目前,因疫情影响,导致用工困难,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更加紧缺,而我省又是疫情相对严重的地区,企业生产经营恢复相对较慢,人才流失不可避免,从而导致企业的科研成果将会更加短缺。科技人才对于科技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科技人才也是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个短板。由于科技人才流失及研发条件的限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将会更加不足。
三是知识产权运营管理及维权难度加大。疫情防控时期,由于人员不能聚集,更多的知识产权管理及维权只能通过线上进行,给企业带来了种种不便。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机构,要防止因知识产权维护不及时或管理不到位带来的损失更是不易,越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越要重视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武汉病毒所的“专利抢注”事件也为我们做了一次知识产权科普。由于知识产权维权不便,这就给某些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要防止有人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法律素养不足或管理上的漏洞,侵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
高校的科技人才、团队、平台等资源比较稳定,受疫情影响不大,且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高校与当地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建立起了密切联系,针对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这些问题,可发挥其优势,助力企业渡过难关,推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发挥高校“专家智库”作用,助力企业对扶持政策的理解与应用。
组建地方政府和高校合作的“专家智库”,由专业领域教授、骨干教师队伍组成顾问团队,为政府在工作中提供智力服务,共同开展相关领域问题的研讨合作、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论证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集网上会议,为领导决策和工作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积极参与相应政策的解读工作,做好政策的“宣传员”。高校作为沟通政府与企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既可以分担政府的部分服务职能,又可以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及问题解决方案,使企业享受政策服务更便捷、快速、精准。高校还可为各个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及政策研究,充分发挥高校智囊团、思想库作用,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获取、政策分析、决策咨询服务。
二、利用高校人才和科研成果优势,弥补企业的不足和短缺。
高校的科研平台聚集了专业人才、设备、成果等资源,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催生科研成果的孵化器。可以针对企业需求,有选择性地组建数个平台相结合的平台集群,开展对接服务,提供科技支持。向企业开放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共享相关专业试验和检测的设备,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还可以开展业务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科技专业知识。
提升面向科技型企业的高校技术供给能力和水平,大力发展应用型科研,注重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的结合。激发应用型科研发展活力,提高高校教师从事应用型科研的积极性和获得感,有效提高地方高校应用型科研发展的动力。高校在制定科研规划时,注重立足于地方企业与市场需求,加强应用型研究,服务地方经济,找准应用型研究的切入点。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制定应用型科研规划,将纵向科研与横向科研相结合,将纵向科研成果进行横向应用,取得横向收益,以有效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同时,在实际的横向应用中检验技术,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或新的技术需求,推进升级换代。高校除了能获得理论成果外,还能将针对性较强、便于应用的纵向成果面向企业转移转化,有效提升高校技术供给能力和水平。
三、利用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优势,强化企业的知产管理及维权保护。
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没有创新,企业便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特别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维护工作。高校可依托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等平台来引导企业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申报和保护工作。可安排专家团队向企业宣讲,强化政策法规培训,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和困惑,规范运营管理,正确应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维护合法权益。近两年省知识产权局在8所高校布局了“河南省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可提供知识产权全流程运营管理、维权保护等方面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服务。
对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除了提升企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外,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主导或参与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组建知识产权专家库,积极参与省内知识产权研究会、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知识产权维权中心建设,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纠纷解决提供便利化的专业支持。
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展知识产权科普活动,引导社会树立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把知识产权纳入公共教学课程,让知识产权维权成为自觉行动。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不要惊慌失措,更不可坐以待毙,要充分利用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利用高校汇集的智力、科技、平台等资源,发挥其专家智库、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优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合作与服务,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突破口,推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工作。
(作者简介:杨培景 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付 坤 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教师)